焦虑、抑郁、失眠……春节临近,你中招“年末综合征”了吗?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01-23 17:37

春节越来越近了。许多人在压力和焦虑中期待假期:职场人士忧虑业绩完成情况;学生因为期末作业和考试“熬夜秃头”;还有单身青年备受“催魂”困扰,已婚人士又深陷家庭关系的斡旋难题……

“年末综合征”带来的疲劳、焦虑、抑郁、迷茫,乃至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生理症状:失眠、消化道不适、心血管疾病等等,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。

据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(2021~2022)》,在近20万人次的调查样本中,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.6%,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.8%,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。可见不只在年末,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
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医师李卫晖教授从医数十年,与无数抑郁症、焦虑症患者打过交道。她发现,抑郁与焦虑常常出现共病现象,且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依然存在焦虑等残留症状,难以获得理想治疗效果,打击其治疗信心。

准确识别、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,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技能。“但当你达到了药物治疗的标准时,不要忌讳就医。抑郁症是可以治疗、治愈的,抑郁症千人千面,每个人的症状和用药感受不尽相同,精神科医生会为你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。”李卫晖说。

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

最近,李卫晖教授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一位抑郁症复发的大学生患者。

“这个学生休学治疗了一段时间。复学后状态勉强还行,最近要准备期末考试了,抑郁症又复发,申请了缓考。”

这并不是孤例。近期,医院精神科收治了不少不堪考试压力而抑郁的大学生,也有一些是中小学生。在近些年进校园的精神卫生科普活动中,李卫晖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压力陡增,并且缺乏抒发压力的渠道。

抑郁、焦虑情绪与很多因素有关。李卫晖介绍,气候和节律的确会影响心情。深秋、初冬时节昼短夜长、日照不足,人们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,容易情绪波动。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因素,例如面临考试压力、业绩考核压力等等。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焦虑的发生率更高,在应激情况下,焦虑往往最先表现出来。当然,抑郁也与压力有关。

不过,我们常说的焦虑和抑郁仅是不良情绪,而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,涵盖的症状维度更广。

在临床医生看来,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状相当广泛,抑郁症患者不仅仅是“心情不好”,还包括兴趣或快乐感的缺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不想说话、缺乏正性情感、活动减少,甚至包括失眠、早醒等等。相关症状往往需要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,才能临床诊断为抑郁症。关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判断,涉及到对社会功能的考察。工作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、生活能力下降越明显,抑郁症越严重。

“普通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比较单纯的‘担忧’,但病理性的焦虑有担忧、有不安、有恐慌、也有害怕,还有身体上、感觉上的焦虑。比如心血管系统的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,还有泌尿系统的尿频、尿急,包括肌肉的颤抖……这些都是焦虑症状。”李卫晖介绍。李卫晖提醒,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问题,无法自己调整,一定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,不要“忌医”,也不要“硬撑”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将会判断病情的程度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提高,主动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。

抑郁焦虑共病率专家提醒个体化用药很重要

抑郁与焦虑常常被同时提起。李卫晖说,抑郁症与焦虑症就像孪生兄弟,拥有共同的致病机制,不少抑郁症患者也有焦虑症状,二者共病率非常高。而抑郁共病焦虑,相对来说治疗难度更大。

“治疗难度大”,体现在接受治疗后易存在焦虑、快感缺失等残留症状。残留症状会让患者怀疑治疗效果,不少患者因此依从性降低,不信任医生、甚至自行停药,导致复发。残留症状也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功能:无法正常工作,降低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。如果将来反复发作,也将影响大脑认知功能,治疗起来更困难。

李卫晖常常遇到因残留症状复发的病人。“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往往多思、多虑、敏感、多疑、要求完美。我们用药物控制后,部分患者仍有残留症状,每当某些应激事件发生,很容易因此复发。”前几天一名患者来李卫晖的门诊复查,称自己发作时“心跳加快、呼吸不过来”,甚至一次性服用了20片药物以缓解。这令李卫晖非常吃惊。

此外,超80%的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会出现不良反应,常见的有恶心、呕吐、头昏、体重增加、性功能受障碍等。患者个人体质不同,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,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一样。一些女性患者在李卫晖开药时特意询问,能否避开会使体重增加的药物?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,她会满足患者的要求。“根据患者个体情况,个性化地去选择疗效全面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,这是最佳的方案。”

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,一些新的抗抑郁药物陆续出现在市场上。李卫晖特别提到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抑郁创新药若欣林(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)。“这个药上市已经一年多,临床应用下来效果不错。”不同于传统主流的抗抑郁药物仅针对5-羟色胺(5-HT)、去甲肾上腺素(NE),若欣林瞄准5-HT、NE、多巴胺三大神经递质,对三者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,调控更为全面。

李卫晖介绍,若欣林增加了对多巴胺的干预,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更好,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,使治疗进入良性循环。临床研究证实,若欣林能够全面、稳定治疗抑郁症,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、阻滞/疲劳症状、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;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,不引起嗜睡,不影响性功能、体重等。

李卫晖提醒正处在压力和焦虑中的人们,要学会识别和管理压力。“当我们预感到某件事情对我而言压力很大,我们可以提前干预,比如提前找到一个应对策略,不至于遇事慌乱;也可以寻求心理治疗。压力过度后,提醒自己转变思维和认知,进行自我疏导和调整;适当运动,规律生活。”如果出现了无法自己调整的情况,应该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

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